
2016年5月3日,黃巖宋墓即南宋趙伯澐(趙匡胤七世孫)墓的考古發現受到社會各界的高度關注。這是浙江南宋考古史上首個完整南宋古墓。墓葬出土的絲綢服飾也是浙江歷史上最為集中和頂級的南宋絲綢發現。
出土的趙伯澐棺木為一具長2.28米,寬0.89米朱漆大棺,整體結構較為完整,如同新造。有賴于“深埋、密閉、防腐”的宋代葬制,才使得時隔800年棺木還得以完好的保存。隨棺木出土的文物均為墓主穿戴之物,括了衣、褲、襪、鞋、帽、飾品等,有綾、羅、綢、緞及絹、紗、刺繡等品種。出土的絲織品數量之大,種類之多,品質之高,紋飾之美,都是過去罕見的,堪稱“宋服之冠”。經過對這些絲織品進行科學有效的搶救性保護,冷藏、清洗、陰干,該批文物的面貌得以最大程度的保留。其中一些絲織品順利入展中國絲綢博物館。清空的棺木浸泡在特制水柜之中,送往荊州文物保護中心進行修復。而趙伯澐尸身連同服飾整體飽水,保存于冷柜(0~4℃)中,被運至中國絲綢博物館。
“深埋、密閉、防腐”的宋代葬制,使得棺木與外界空氣隔離開,經過一段時間的埋藏,墓室中的環境達到相對穩定的狀態,墓中的尸體及隨葬品從而得到完好保存。尸體出土后,與地下環境形成的平衡體系被完全打破,富氧的環境,會導致尸體腐爛的氧化反應進行。尸體中的有機物質會成為地上環境中微生物的營養源,適宜的條件下,這些微生物會很快生長繁殖,嚴重危害尸體文物。因此,尸體出土后應進行消毒、防霉處理。其中一種行之有效的方法,就是將尸體保存在低氧、氣密、穩定、潔凈環境中,從而避免外界空氣污染物,溫濕度波動對文物造成影響,減緩文物的氧化反應,而且還可以隔絕蟲霉賴以生存的氧源,達到殺蟲防霉消毒的目的。黃巖宋墓發掘過程中趙伯澐尸身就是采用的這種消毒方法。在趙伯澐尸身揭展前,首先被推入一間低氧庫房(即我公司為中國絲綢博物館建造的低氧氣調殺蟲室)中進行消毒處理,消毒是為了殺滅有害微生物,達到防霉的效果。整個消毒過程運行58小時,室內相對濕度始終保持在95%。之后進入天眼實驗室進行尸身和服飾的應急性保護。
“運到博物館后,第一步就是要進行消毒,以前是用環氧乙烷,因為對環境有害,已經不用了?,F在我們手段更加高明,即把相關物品全部送入館內的低氧消毒庫內進行消毒?!敝袊z綢博物館技術部工作人員介紹說,消毒庫以充氮氣的方式營造一個低氧的環境,含氧量僅為0.5%,從而殺死蟲子和大部分病菌、病毒,前后總共放了3個白天和兩個晚上。因為尸體和服飾的濕度相當大,為了保護絲綢服飾,所以消毒庫內的濕度也要和服飾濕度相似。
黃巖宋墓考古發掘離不開專家學者、考古工作者、科研、企業單位強強聯手合作。他們還創新了一些簡單而又從未實踐過的保護方法,使得珍貴文物得到了科學有效的應急發掘保護有效,讓這些古代遺珍得以呈現光彩,讓現在的人們能夠觸摸到古人的智慧、技藝和審美。
注:本文部分內容摘自中國臺州網,網易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