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考古發掘現場出土文物短時間內發生損害的案例不勝枚舉:
案例一:馬王堆漢墓千年藕片
據資料記載,馬王堆漢墓里有出土一云紋漆鼎,當鼎蓋剛被打開時,里面有近十片蓮藕浸泡在水中。而將漆鼎搬到墓坑外時,藕片頓時消失大半,移至博物館后,藕片全部消失。
案例二:秦始皇帝陵彩繪陶俑
另據資料顯示,剛出土的彩繪兵馬俑色彩斑斕,栩栩如生,但由于出土瞬間接觸到空氣,涂在陶俑表面的顏料僅在短短數十秒內就發生了卷曲,甚至幾分鐘內出現脫落現象,僅有極少部分陶俑被相對完整地保存下來。
我們知道,文物埋藏的地下環境,通常都是溫濕度變化相對緩慢的環境。文物在埋藏初期,往往會經歷一段時間的腐蝕與抗腐蝕作用:
例如,地下水中所含有的可溶性鹽類,在文物的內部不斷地滲透、溶解、蒸發、結晶,反復作用會對文物內部結構造成一定破壞,尤其對多孔結構的文物會產生較大影響,如陶質類文物會出現酥粉現象或在陶器表面形成沉積膜。
再如,在綜合因素作用下,埋藏地下的有機文物也不斷發生著老化反應。在此過程中,有機化合物大分子之間的作用力會慢慢失去,纖維素的分子鏈也會逐漸發生斷鏈、水解,蛋白質分子出現降解等等,如紡織品文物的腐爛、粉化。
除此之外,地下埋藏的金屬文物也可能發生緩慢的銹蝕,失去其原有的金屬性能,如青銅器、鐵器等因發生銹蝕而變得脆弱易斷。
盡管如此,歷經多年,文物所在地下環境形成了相對平衡的體系,使其在該環境中的腐蝕速度變得越來越慢,有的甚至可以被認為已經停止了腐蝕。其外觀通常沒有多少改變,在出土的初期,仍然能夠看到它們當年埋入地下時的風采。
然而,在文物出土的同時,這種平衡的狀態被瞬間打破,迎接它們的,是與地下埋藏環境截然不同的突變環境。
首先,出土文物即將面臨的是富氧環境。由于文物埋藏環境的密閉性及發生各種腐蝕、變質作用對氧的消耗,往往會形成氧含量相對稀少甚至無氧的地下環境,造成各種有氧參與的腐蝕作用減緩甚至完全停止。在文物出土后,瞬間接觸到含氧豐富的空氣,開始迅速地進行氧化反應,會加速文物老化、腐蝕。
其次,與相對恒溫恒濕的地下埋藏環境相比,日夜交替,冷暖交替等現象,會造成地上環境中溫濕度的大幅度、頻繁波動,加速對文物的破壞作用。比如,由于地下埋藏環境通常具有陰冷、潮濕的特性,出土文物中往往含有一定量的水分,當突然進入到外界的干燥環境時,會造成這些水分在短時間內大量蒸發流失。并且,這種流失在文物的發生部位是不均衡的,從而導致文物不同部位發生濕脹、干縮。因此,地下出土文物經常會出現快速干裂、變形現象。
再者,光線的影響也是非常突出的。地下環境沒有光線,不存在紅外線和紫外線的影響。文物出土后,將直接面臨光的氧化、分解作用,導致出土文物的各項化學變化加速。例如有機質類文物和彩繪文物,經常會發生質地材料顏色加深、彩繪變色、褪色現象。
最后,埋藏前就附著在文物表面或空氣中懸浮的害蟲蟲卵、微生物孢子等,在外界適宜的環境條件下,會在文物表面迅速滋生,引發蟲霉侵害。
總之,文物在地下經過千百年的埋藏,化學性質雖然都有了一定的變化,但它們與埋藏環境已經建立了某種平衡,還能較好的保持其原有狀態。但是一經發掘出土,這種平衡狀態被迅速打破,各項因素的變化給出土文物的承受能力帶來巨大的考驗,如果這個變化超出了它的承受能力,文物將受到明顯損害,所以在考古發掘現場進行及時的穩定性處理與保護是十分重要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