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由長沙馬王堆一號漢墓出土古尸引發的思考
受古代封建思想的影響,古人們相信靈魂的存在,為保證死后能夠繼續享受生前的尊貴待遇,有權勢的王公貴族往往實行厚葬。人們根據歷史積淀下來的經驗,逐漸探索出一些能夠讓尸體長久保存不消逝的方法。盡管經受了千百年來自然環境、生物侵害和人為破壞等多重因素的嚴峻考驗,仍有極少數古尸被完整的保存下來,成為極為珍貴的歷史文化遺產。
探究古尸不腐之謎,不僅能幫助人們更好地了解古代墓葬制度,發掘豐富的歷史文化信息,還會為人們進行古尸及其他文物的保護工作帶來更多有益的啟示。
|
|
|
那么,究竟是什么原因造成了古尸不腐的現象呢?這是一個復雜的問題,由于每個考古發現無論在地理、人文、氣候、年代、墓葬方式等都具有不同的特點,因此無法給出統一的答案。在這里,我想通過一個典型的案例分析,希望大家能夠從其中獲得啟示。
1972年于長沙馬王堆一號漢墓出土的女尸,歷經兩千多年的漫長歲月,出土時尸體外形完整,全身皮膚濕潤,身上許多軟組織還有一定彈性;在大腿外側毛孔清晰可見,腳趾指紋清楚,眼睫毛可見;左耳鼓膜完好,胸膜完整,胸腔內部器官外形完整;腹膜結構層次清楚,心臟表面光滑,內隔膜完整,皮下脂肪豐富。這一在地下埋藏千年還能夠類似于鮮尸的古尸,在我國乃至世界考古史上都是罕見的。
考古發現,出土女尸的馬王堆一號漢墓深16m,尸體用多層絲麻織物緊密包裹,置于一槨四棺內,四層棺一層套一層,層層用油漆密封。槨室上、下及四周,塞滿了木炭和白膏泥。木炭是具有許多細孔的無定型碳,吸水防潮性能好,木炭層厚0.4~0.5m,約1萬多斤。白膏泥具有黏性強、可塑性好,含水分多,滲透性極低的特點,白膏泥厚1~1.5m。
封實的白膏泥層,隔斷了內外空氣和水分的交流。此外,墓坑到墓口還有高20多米的封土,這對減少地面上的影響,防止雨水滲入墓室,起到了重要的作用。樣就造成了槨室與外界完全隔絕,基本上構成了恒溫、恒濕、缺氧、腐敗微生物無法生存的環境,排除了物理、化學、生物等因素的摧毀作用,故墓內多層棺槨,墓主尸體等都完好地保存了下來據說在當年的考古發掘過程中,還發生了一個奇特的現象:當發掘工人將填土挖到接近白膏泥,在用鐵釬穿孔的過程中,孔里噴出一股氣,該氣體用火一點即燃,后經分析是沼氣。沼氣是沼氣菌(甲烷菌)在無氧條件下分解纖維素等有機物質而產生的,這種細菌是在有氧環境下不能生存的厭氧菌,沼氣的產生說明墓中無氧,那么墓中的氧氣哪里去了?
在馬王堆一號漢墓的隨葬品中有豬、狗、牛、兔、雞、魚等肉制品,一笥約四十個雞蛋,還有梨、棗、梅等水果,都已腐壞得只剩骨頭,蛋殼和果核了。在女尸解剖過程中,發現女尸的腸道內發生過細菌繁殖及發酵產氣的腐敗過程。這些事實說明,該墓在埋葬的早期經歷了一小段時間的腐敗過程。
由于墓室密閉不透氣,大氣中的氣體難以進入墓中,加之腐敗細菌是好氧微生物,只有在有氧環境中才能生長繁殖,它們的新陳代謝過程需要消耗氧氣,產生二氧化碳和其他廢物。由于腐敗微生物的生長繁殖,墓中僅有的氧氣越來越少,環境條件越來越不適于腐敗微生物生存,因此新陳代謝受阻,生命活動逐漸減弱,最終被迫停止生命活動,走向死亡。
在好氧微生物生命活動逐漸減弱,墓室中氧氣逐漸減少的同時,厭氧微生物趁機繁殖起來,甲烷菌在無氧環境下分解纖維素等有機物質產生甲烷、二氧化碳和其他廢物。甲烷菌最初生長繁殖旺盛,產生的甲烷氣體越來越多,而當甲烷及二氧化碳等氣體達到一定濃度時,又抑制了甲烷菌生長,其生命活動逐漸減弱,最后死亡。這時墓室中的環境,無論是好氧微生物還是厭氧微生物都無法生存,一切生命活動就此停止。至此,墓室中的溫度、濕度、氣體成分和氣壓都達到恒定狀態,墓中的尸體和隨葬品從此不受任何侵害長眠地下,從而得到了完好保存。如果不因自然或人為的干擾而導致墓室環境變化,馬王堆漢墓的墓主人尸體、室內設施及隨葬器物,將如發掘前那樣,永遠地保存下去。
本文部分內容摘自馬淑琴老師——《古墓內尸體與隨葬品不腐原因的生物學探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