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漆器作為古人們的一項重要發明,是極具中華民族特色的文化遺產。漆器文化歷史悠久,目前發現最早的漆器可追溯到距今七千余年的新石器時代。從河姆渡文化遺址出土漆器,到河南羅山商代墓葬中出土的髹漆木碗,再到制造工藝及應用規模達到空前鼎盛的戰國、秦漢時期漆器,構成了數量豐富,種類繁多的珍貴漆器遺產。其中,僅上世紀五十年代至今,經發掘出土的戰國秦漢時期漆器就達幾千件,其中不乏制作精良,且蘊含了豐富的歷史文化生活信息的絕世珍品,為人們研究古人的生活與工藝水平提供了極為豐富的素材。因此,對這些精美的漆器實施保護就具有了十分重要的學術和現實意義。
漆器文物,按胎體材質可分為有機胎和無機胎,有機胎包括常見的木胎、夾纻胎、竹胎、皮革胎及絲綢胎等。無機胎包括金屬胎、陶胎等。其中,以木胎漆器的數量最為豐富。根據出土時的狀態,木胎漆器又可分為干燥類和飽水類兩種。干燥漆木器由于出土時已與周圍的干燥環境達成平衡,含水量已不再是影響其穩定性的主要因素。而飽水漆木器由于長期處于潮濕的土層內或直接浸泡于水中,發掘前其內部已充滿水分,含水量通常高達500%以上,部分甚至達到了1500%,遠高于新鮮木材含水量處于130%~150%左右的水平。
由于飽水漆木器埋藏過程中長期受微生物和地下水中酸、堿、鹽的腐蝕,原木質中纖維素、半纖維素和木質素逐漸被降解,胎體內部發生了嚴重的腐朽和變質現象,內部結構大部分由水替代,這就導致該類文物雖出土時表面看似完整無損,實際上內部纖維強度已十分脆弱。該類文物出土后,受外界溫濕度變化等因素的影響,木纖維結構的彈性和強度將進一步降低,最終導致纖維組織微結構斷裂,木胎糟朽,嚴重時甚至發生粉化。此外,由于木質本身在各個方向上的脫水性能不一致,加之材質內部與外表水分分布不均勻,木器出土時若不及時采取科學的脫水保護處理,出土后隨著保存環境的改變,干燥環境中失水速度過快,引起木纖維結構表面強度的破壞,造成器物表面產生裂隙、起翹、變形、斷裂等現象。
因此,對飽水漆木器的保護應從考古發掘的那一刻就已經開始,直至后期的保管或展陳,均應時刻注意加強對該類文物的保護。
通過查閱我國漆木器文物出土的相關文獻發現,目前我國各地飽水漆木器文物出土時首先轉移至清水中浸泡,靠著水的充填作用保持其原有形態。這一做法的有效性在河南出土的數百件飽水木質文物就已經得到論證,時至今日,部分文物已存放了數十年。
大多數出土飽水漆木器因飽經生物、化學、物理腐蝕,纖維素的降解,細胞壁的分解和消失,孔隙增大,水填充到被分解的空間中。所以在對該類文物進行長久保存前還需要對其進行脫水定型處理,這是對多數飽水漆木器極為重要的保護步驟。經脫水定性處理后的漆木器,將慢慢與它周圍環境處于平衡狀態,進而有效增強其在保存過程中的穩定性。
然而,飽水漆木器在長久保存的過程中,若其所處環境存在溫濕度反復變化,濕度過高或過低等情況,均會引發漆木器滋生霉菌,引發腐敗病變或繼續產生翹曲、開裂等現象;環境中的酸性及氧化性有害氣體,也會持續對漆器文物造成侵蝕;此外,光照等因素也會對其產生不良影響。
參考文獻:
1. 《飽水出土木器漆保護及陳列展覽—以煙袋山出土木碓保護為例》—南京博物院 陳瀟俐
2. 《出土飽水漆木器的保護》—河南省古建研究所 陳進良
3. 《中國出土漆器文物及其保護研究現狀》—成都理工大學材料與化學化工學院 黃湛、汪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