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國漆木器的使用源遠流長,歷史可追溯到距今7000多年前的新石器時代。隨著考古發掘工作的展開,大量漆木器的出土引發了諸多學者對其產地、紋飾及制造工藝等問題的探究。而漆木器保存、保護的重要性也逐漸顯現出來。
我們知道,漆木器的腐朽嚴重威脅著漆木器的保存。那么,究竟是哪些因素導致了漆木器產生腐朽現象呢?
首先,埋藏平衡環境的打破是造成出土漆木器腐朽的主要因素。出土之后,整個環境包括濕度、溫度、氣體成分、光線等都發生了突然變化,漆木器保存的穩定環境被破壞,處理不及時,很可能會對漆木器帶來無法挽回的損壞。例如,出土的飽水漆木器在空氣中放置30分鐘后,其表面漆膜就會發生起皺現象。
其次,漆木器出土前通常埋藏在存在一定積水的墓室環境中,積水中所含的酸堿鹽等化學物質的腐蝕也是造成漆木器腐朽的因素之一。堿溶液會造成木材膨脹,使木聚糖分解,長時間作用會大大降低木材的機械強度和抵抗生物損害的能力;酸溶液同樣會使木材膨脹,木材多糖水解,力學強度降低,最終使木材結構完全破壞。而鹽溶液對木材的影響實際上是酸堿的影響。
|
最后,漆木器還會受到各種生物危害。如木腐菌、細菌、蛀木甲蟲等。木腐菌屬于真菌,它是在酶溶解過程中使木材分解,以獲取營養。與木腐菌相比,細菌對木材的損害要輕得多,它可將細胞壁侵蝕成孔洞。細菌的損害只使木材的強度有很少的降低,但有可能使木材變色。蛀木甲蟲一般將蟲卵產在木材裂縫、夾縫或木材導管中,幼蟲孵化后蛀入木材,在木材中取食、生長;幼蟲階段是危害木材的主要階段。幼蟲在木材中蛀蝕成各種孔道,并排出粉末或鋸末狀蛀屑。
那么,我們在漆木器的保存過程中應采取怎樣的保護措施呢?
我們可以從漆木器出土前的埋藏環境入手進行分析。古代漆木器出土前長期通常處于地下墓室相對密閉的環境中。墓室密封性能的好壞極大程度上影響了漆木器的保存狀況。綜合來看,墓室結構、工程質量、所處地質環境等都會對墓室的密封性造成一定影響,而用于密封墓室的膏泥和墓室積水則是影響其密封性的主要因素。
膏泥主要是富含二氧化硅、三氧化二鐵、三氧化二鋁、氧化鎂、氧化鈣等礦物質的顆粒較細的黏土。膏泥具有較強的吸水性,水可通過膏泥層緩緩滲入墓中,有利于漆木器的保存;同時,由于膏泥本身質地密實,亦可隔離造成漆木器腐朽的有害物質入侵。膏泥一般被填充在棺室四周,能夠起到密封作用。許多考古研究發現,凡是有膏泥層密封的墓葬,出土漆木器保存較好;而沒有膏泥層的墓葬,大部分漆木器腐朽成泥。
墓室積水雖會引起漆木器的降解腐朽,但水的存在客觀上講也起到了一定的密封作用,浸泡在積水中的漆木器避免了與墓室內有害氣體的腐朽反應。
因此,在漆木器的保存中,除了應加強對漆木器出土現場進行即時保護及后期的加固和修復外,在長期儲藏過程中,還應特別注意創建密封性良好的儲藏環境,一方面能形成相對穩定的環境,減少溫濕度及氣體成分變化對漆木器造成的破壞;另一方面能隔絕外界有害氣體及有害生物的入侵,避免產生進一步腐蝕或引發生物侵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