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古代民族文化,多以文字的形式得以傳承和發揚。我們的祖先早期利用石頭、青銅、甲骨、竹木等材料,作為紙張出現以前我國文字記錄的重要載體。相比之下,竹木因取材便利,易于保存和運輸而成為當時最方便的載體。人們將文字以書寫的形式記錄在竹片或木條上,再用繩線穿連在一起,便形成了簡牘這一古老而珍貴的史料形式。相傳簡牘可能早在殷商時期就已出現,但目前經發掘出土的簡牘最早來源于戰國時期,它的使用歷史長達千年,直到東漢時期被紙張逐漸取代,至魏晉時期才基本絕跡。
簡牘不似紙張便于傳抄,基本上保留了文獻書寫時的原始狀態,因此便成了最為古老的書籍版本,這就為傳世古籍的??焙脱芯刻峁┝艘罁?。此外,簡牘中所記載的內容,上至國家大事,下至軍隊民間生活瑣事,內容豐富而全面,此外,還提供了許多古書上并未記載的與人民生活息息相關的法典、制度、生活及經濟狀況等信息,因此成為人們研究古代史,特別是戰國秦漢史的不可缺少的珍貴史料。
制作簡牘的材料可根據地域的不同,選擇不同的材質。我國南方地區多竹,人們通常以毛竹、苦竹、慈竹或短穗竹等為材料制成竹簡;而北方干燥而多木,則通常選用楊樹和松樹為材料制成木牘,并經歷槧木、解條等過程以平整竹條和木片。竹條和木片之間的編連通常選用結實的麻繩或熟牛皮,以漢代簡牘為例,裝訂方式可根據公文使用到的簡牘多寡從右向左進行編連,通常編兩道繩,也有三道、四道編甚至五道編的。
為了防止因水分引起的蠹蟲侵蝕,古人們也會采取有效的避蠹方法,如漢代通常采用殺青和藥草避蠹的方式來對簡牘進行處理。殺青就是將制好的竹簡或木牘,在書寫前先用火炙烤瀝出汁液的過程,在炙烤過程中竹簡和木牘(尤其是竹簡)開始由青變黃,因而被稱之為殺青。由于此過程中會不停地有汁液從竹簡和木牘中冒出,如同汗珠一般,因此古人將簡牘書寫的史書稱之為汗青。殺青后的簡牘干燥易用,便于書寫并能起到很好的避蠹效果,有效的延長了它們的使用壽命。
藥草避蠹的方法通常是將具有避蠹作用的藥草葉片放置在簡牘檔案中間或庫房中,這與我們現在采用的樟腦防蟲有異曲同工之妙。據說漢代皇家檔案館之所以被稱之為蘭臺,就是因為使用蘭草來進行避蠹而得名。當然由于蘭草的珍惜,除了皇家檔案館之外通常使用蕓香草來進行避蠹。
簡牘的殺青和藥草避蠹過程是古代有效的防蟲辦法。除此之外,古人也在簡牘檔案的長期儲藏和運輸上采取了必要的保護措施。以漢代簡牘為例,人們通常以竹笥作為簡牘運送、防塵和儲存的重要裝具。在竹笥之外進行封檢與系繩,就是古代文獻中所談到的筐篋。而裹在筐篋之外的外衣,被人們稱之為書衣,通常是用來存放重要檔案時所使用的,材料通常選用絹帛。
對于簡牘的保存,早在秦朝時期就已建有專門的場所來保管檔案,到了漢代,為了保管貯藏大量的檔案典籍,也在宮內外修建了多處收藏文書和典籍的檔案庫。如,天祿閣、石渠閣、麒麟閣由蕭何主持建造,最初用來保管占領咸陽時收繳的秦朝文書和典籍。漢成帝時,又在此保管各類秘書。石渠閣以磨制石塊筑成,四周貫通水渠用以導水,因而取名石渠閣,可將水注入渠內,有利于防盜、防火,保護閣內檔案典籍。漢代皇家檔案庫發達的簡牘檔案保護,還促進了檔案保護建筑技術的改進和發展,在進行庫房建設時充分考慮到防火、防盜、防蟲和防潮等諸多因素,在保證庫房堅固的基礎之上,極大的改善了簡牘的保存條件。
從上面的介紹可以看到,古人們早已為簡牘的保存創造了良好的條件,并形成了較為完備的簡牘檔案保護方法。與之相比,當代我們發掘出土的簡牘,深埋地下幾千年,受竹木材質本身脆弱,極易腐朽、水解等特性的影響,已經變得十分脆弱,除了需要在發掘現場對出土簡牘實施現場搶救性保護,之后進行必要的清洗、脫水定型、加固修復及整理等工作外,加強對后期簡牘保存環境的調控也極為重要。
與其他有機材質文物相類似,溫濕度、蟲霉、有害氣體與顆粒物、光線等是影響簡牘保護的決定性因素。減少這些環境因素對簡牘的影響,創造適宜的保存環境,是維持出土簡牘生命長久的重要條件。這一觀點與古人們利用殺青、藥草避蠹、封裝保存及檔案庫房建設等手段來實現簡牘的防蟲、防火、防盜、防潮保護效果,在一定程度上不謀而合。
一、簡牘的保存,需要進行穩定適宜的溫濕度環境控制
蟲霉的滋生繁殖往往需要高溫高濕的環境,這也是我國南方地區有機文物檔案往往較北方更易爆發蟲霉危機的主要原因。而對于竹木材質的文物來講,過于干燥的保存環境也會給文物帶來開裂、變形、脆化的危機。
因此,我們講簡牘的保存環境溫濕度應該遵循穩定、適宜的原則。趙桂芳老師的《簡牘保護概論》一文中指出:溫度應在15~20℃范圍內,相對濕度一般控制在45%~60%范圍內,日溫差通常不高于2~5℃,相對濕度日變化量應以不超過3%~5%為宜。
二、簡牘的保存,需要采用先進的殺蟲防霉技術
現有有機文物除蟲方法多為化學殺蟲法,即直接投放或噴灑化學藥劑或應用藥劑熏蒸的方法來達到殺蟲滅菌的效果。隨著國際環保意識的不斷加強,化學藥劑的使用控制也愈加嚴格。在1997年締結的《蒙特利爾議定書》中就明確規定:從2015年起,全面禁止使用溴甲烷等有毒氣體熏蒸,從而加大了該方法的使用局限性。再加上化學藥劑使用過程中對文物和人員安全造成的威脅及其長期使用會令害蟲產生的抗藥性等缺陷日益凸顯,人們逐漸將目光轉移到低氧法、低溫冷凍法和輻射法等非化學殺蟲方法上來。
其中,低氧法因不會對文物造成二次損傷,無化學殘留、綠色環保而成為近年來備受文保專家學者青睞的除蟲抑菌方法。該方法基于密閉的保存空間,通過向內部充入氮氣等惰性氣體來置換原有空氣的方式,使氧含量降至一定水平,從而隔絕了蟲霉賴以生存的氧源,進而達到殺滅害蟲,并抑制霉菌繁殖滋生的目的。因為氮氣在通常情況下不會與其他物發生化學反應,在空氣中占比高達78%以上,制取方便,成本低廉,目前已經廣泛應用于食品的保質保鮮、糧食除蟲等領域,是一種近年來在文保領域快速發展起來的新型保護方法。
三、簡牘的保存,應當減少保存環境中的污染氣體含量
隨著大氣環境污染的加劇,空氣中的化學有害物質含量嚴重超標。它們通過對文物材質的氧化腐蝕和酸化腐蝕等作用對其機械強度、字跡等造成不可逆的損傷。
為了減少污染氣體的影響,人們通常采用安裝空氣凈化裝置、新風系統、吸塵器等設備來達到空氣凈化的目的。此外,也可通過對保存空間進行氣密改造來減少外界污染入侵,或采用微環境控制的方式來高效濾除簡牘保存環境中的污染物質。
四、簡牘的保存,還應注意隔離光線的破壞作用
對簡牘產生破壞作用的光線主要包括紫外光和紅外光。它們分別通過造成竹木構成要素中C-C鍵的斷裂而使材質降解,或通過熱作用加速纖維素分子的熱老化而對簡牘造成傷害。
隔離光線的破壞作用,可通過將簡牘置于無光環境中保存或采用具有一定光線吸收或隔離作用的材料,如遮光簾、遮陽板、帶有防輻射功能的玻璃窗、紫外吸收劑等。對于存放在展廳中的簡牘文物,還應該在展柜玻璃和展廳燈光的控制和燈具的選擇上進行合理設計,盡量減少光線損傷。
盡管古今簡牘在被保護的過程中原始狀態不同,但對于保存環境進行調控的思想,古今有之。古代簡牘的密封保存,殺青、藥草避蠹處理及具備防火、防盜、防潮等多功能于一體的檔案庫房建等保護手段,也為人們進行當代出土簡牘的保存工作帶來了啟發。隨著科學技術的進步,人們將溫濕度控制、空氣凈化、防蟲抑菌等技術進行了融合,創新而成了可對多種環境因素進行綜合調控的技術。我們希望,在不遠的未來,這些的先進技術能夠運用到簡牘檔案的保護之中,為珍貴的歷史資料獲得更持久的生命力做出貢獻。
參考文獻:
[1]王慧貞《文物保護學》
[2]趙桂芳《簡牘保護概論》